基道出版社|聯展推介

JBF_2015
1. 信故我思
今天尋求知識,要不是以客觀為判準,就是以相對的多元為判準。前者排斥任何未經證實的信念,聲稱惟有理性才可勝任這一任務;後者不相信理性,不會委身於任何特定的信念,只在不同的觀點之間遊走。神學思考同樣也會落入如斯景況。
本書是神學知識論的著作,討論神學知識的進路及其本性。面對啟蒙時代以來做神學時常見的問題,本書並不簡單直接提供標準答案,首先深入分析上述兩種判準所引起的種種困難,方才提出作者的第三條進路。

2. 政治中的教會
本書所收的文章,大部分寫於雨傘運動前後,經重新編排分類後,分為三部︰第一部分「遠.近」,關乎教會羣體與政府/政權的關係,保持批判的距離並非偶然,這涉及教會羣體自身有別於墮落世界的身分;第二部分「『日』常.『非』常」,表明教會羣體作為耶穌基督的追隨者,她每一個成員在世各個層面的日常活動的方式,正是顛覆墮落世界的種種扭曲與敗壞。第三部分「多.一」,回到教會羣體自身的言說與聆聽,因為教會羣體的成員在世的日常生活,離不開這個羣體自身的內在生活。

3. 香港.教會.啟示錄
香港過去一直是殖民地,而啟示錄正是一卷完美的書卷,讓我們看看基督對我們後殖民處境有甚麼話要說。盼望透過本書,我們可以再次重拾約翰最初在拔摩島上領受的後殖民天啟視野。而當兩個範疇——古代文本與現代處境——接軌之時,古代文本的生命力又再呈現。這不單要改變教會的意識形態,也要在一個黑色、有時沒有盼望的世界中,創造一個獨特的見證羣體。
此時此地在一個平行的時空裏,我們也可以一瞥基督對香港教會和社會有何看法。

4.    夾縫中的漂泊――香港教會的行旅政治
雨傘運動給我們的啟示,就是透過「在路上」的「行旅政治」這種方式,讓市民體會如何將政治與生活結合,學習走出私人世界,進入公共領域,關心 社羣,跟公眾一起參與公共事務,將民主政治所重視的普世道德價值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。

5.    看不見的上帝
本書作者陳天祥博士為心理學系的榮休副教授,多年來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及教學工作,其主要的教研範疇為知覺心理學,並一直致力於闡釋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。作者在本書中一方面探索人如何知覺、認識及經歷看不見的上帝,另方面亦嘗試釐清人對心理學與信仰的關係的種種誤解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